粉末涂装过程中产生缩孔的理论研究
来源: | 作者:yitumeicq | 发布时间: 2018-01-22 | 14537 次浏览 | 分享到:
粉末涂料自20世纪70年代末被广泛推广应用以来,在我国已有3O余年生产和施工的历史。在粉末施工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缩孔”是粉末涂料涂装过程中常见的漆膜弊病之一。

  2.3“反离子流”冲击产生的“缩孔”
  在现实粉末涂装过程中,经常会在漆膜表面产生“缩孔”,其形状像火山口的小凹坑;发生密度时而稀疏时而集中;发生频次偶尔或连续。
  很多文献资料均认为,压缩空气中的油或在粉末涂料生产和涂装过程中混进了油而产生了“缩孔”。在生产实践中,作者发现产生“缩孔”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传统的混油理论并不能涵盖全部,认为同静电高压电流输出的稳定性以及粉末的电阻率和影响电阻率的因素有关,这些参数的变化即可导致“缩孔”产生的频次和程度。
  在涂装生产线上,在静电高压发生器之前,通常要加稳压器,防止电压不稳而导致静电发生器工作状态不稳。但无论从理论或实践来看电压的变化是缓慢的,一般的稳压电源均可满足生产需要;而恰恰相反,虽然电压尚可保持不变,而电流却时时在改变。影响因素很多,如工件面积的改变、枪距的改变、喷粉量的改变、局域电网电流的波动等。如车间同一电网上既连有固化炉,又连有大型冲床等频繁通断电的大功率设备,由于时通时断进而导致电网电流的突变(电压基本不变),从而影响到静电高压发生器内电流的突变,进而使喷枪电极针突发浪涌突跃放电,导致电晕放电,骤然强烈,使电晕区气体放电瞬间产生高温、高频振荡生成高速旋转的等离子体“气团球”。此时,喷枪相当于“气团球”的发射源。这些携有高能的粒径大小不等的正离子球体,实际上相对于负离子来说就是“反离子球体”,瞬间在压缩空气输送力和电场力的作用下飞速撞向正在涂装中的工件(板面)表面而发生“空爆”形成“弹坑”-即所看到的“缩孔”,几乎露底。特别是当接地不良、粉末电阻率高或喷粉层较厚时(包括漆膜较厚的返喷件),遭到这种“反离子流”冲击的几率更高。
  前已述及粉末的荷电及吸附过程。从枪口喷出的气体和粉末均是带正负电荷相等的等离子体,带负电的离子被吸附,而带正电的气体分子(反离子)则被正极(接地)排斥而被风吸走,这样带负电的粉末粒子便源源不断地吸附到工件上,故平时带正电的粒子(反离子)很难到达正极(工件)上,也就冲击不了已涂覆粉末的工件;当涂层喷涂一定厚度时,正极被负电荷层所屏蔽,场强削弱,若此时一旦电流突变,就会使静电高压输出强烈的电晕放电,使输出空气受到高频振荡形成微小正离子气球团(即反离子气球),于是,便飞速奔向正极(接地)并克服微弱的排斥力而撞击工件表面,因而形成“缩孔”。
  2.4 引发“反离子流”的其他几个重要因素
  除上述电流突变而引发“反离子流”冲击导致缩孔的主要因素外,以下几项仍是“缩孔”产生的重要条件。